3月28日上午,就在刚刚,中国传来4个新消息,好消息接连不断,详细内容请继续往下看。
消息一: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启航
据《经济日报》报道,中国海油新能源分公司工程建设中心总经理康思伟介绍说,我国的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已经启航前往海南文昌海域,这是深远海风电技术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该平台是国内首个在距离海岸线100公里以上、水深超过100米的海域进行使用的浮式风电平台。它将奠定风电开发从浅海向深远海延伸的坚实基础,并将安装在距离文昌136公里的海上油田海域。
投产后,每年可发电2200万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节约天然气近1000万立方米。同时,“海油观澜号”也是全球首个为海上油气田供电、环境最恶劣的半潜式深远海风电平台。这一举措对于我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风电产业链和供应链具有积极意义。
什么是海上风电产业?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日益显现,寻求清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成为了各国发展的重要方向。海上风电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清洁能源形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看重和投入。
首先,什么是海上风电?简单地说,就是在海洋中利用海风通过风力涡轮机转化为电能。与陆上风电不同的是,海上风电通常采用大型浮式风力发电机组,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且具有造价低、安全性高等优势。
我国的海上风电产业也在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已建成20多个海上风电产业园区,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超过3000万千瓦,持续保持着全球第一的位置。这些海上风电项目分布于东海、南海及渤海等多个海域,未来还将拓展至更深海域,从而更充分地发掘海洋风能资源,进一步推动产业的发展。
当然,海上风电产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随着深远海风电技术的不断成熟,建设成本逐渐降低,但是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的运维成本较高,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增加了企业的投资风险。同时,海上环境条件复杂,气象、海流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也对风机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需要企业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
总的来说,海上风电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在低碳经济时代的背景下,海上风电将成为我国清洁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促进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推动清洁能源的普及和应用。
消息二:航天:3D打印阀门壳体实现首次成功应用
据《环球网》报道,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官方发布消息称,该集团旗下的六院801所电磁气动阀四机产品通过了所级验收评审,而且该所3D打印技术在阀门类产品中也成功地得到了首次应用。这一成果的实现主要得益于该所阀门事业部与六院7103厂增材中心半年来的联合攻关,为提高阀门产能、实现批量生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
同时,该所还将持续推进模块化设计思路,以进一步提升批次合格率,并对产品进行持续迭代优化。这一成果的获得不仅标志着我国在3D打印技术领域取得了新突破,也将极大地推动我国阀门制造业的发展,为行业带来更多创新和发展机遇。
3D打印技术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近年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它已经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从航空、医疗、建筑、汽车等制造业到文化遗产保护,甚至是食品和教育领域,3D打印技术正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首先,3D打印技术为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传统的制造过程需要制造大量的零部件并进行组装,而3D打印技术则可以直接将产品一次性打印出来,大大节省了制造时间和成本。而且,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企业可以更加灵活地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其次,3D打印技术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快速打印人体器官、假肢等医疗设备,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使医疗治疗更加精准化和个性化。同时,3D打印技术还可以用于药物研发,降低药物研发的成本和时间,使药物治疗更加普及。
此外,3D打印技术还可以用于建筑行业中。传统的建筑方式需要大量劳动力和材料,而3D打印技术通过直接在工作场地现场打印出整个房屋结构,大大节省了建造时间和成本。同时,3D打印技术还可以使用可持续的材料,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最后,3D打印技术也将在教育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学生可以使用3D打印技术进行创新设计和模型制作,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科学素养。同时,3D打印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重建和修复文化遗产,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历史文化遗产。
总之,3D打印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并为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创新。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科幻”的概念,而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消息三:我国科学家发现一蛙类新物种
据《光明日报》报道,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近日在浙江省舟山群岛发现了一种新的蛙类物种。经过长达十年的研究,该物种在我国仅在舟山群岛不同岛屿广泛分布。这一成果得益于基于分子系统分类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而往常基于形态分类的研究无法发现这一新物种。
该物种目前在国际上被称为稻米蛙,在中国则有多种别称,如梆声蛙、乌蟆、虾蟆仔、泥噶度等。该研究团队将该物种命名为舟山陆蛙。随着地球物种灭绝速度的加快,30%以上的两栖动物正面临灭绝风险,该研究团队将继续开展生态与保护研究工作,希望这一新物种能够永久地存在于舟山群岛。
地球上有哪些灭绝的物种?
地球上有很多灭绝的物种,这些物种的消失不仅影响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悲痛和教训。以下是一些已知的部分灭绝物种。
恐龙:恐龙是地球上最著名的灭绝物种之一,现在只能通过化石来了解它们的存在。据科学家推测,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能与一颗直径10公里的陨石撞击地球有关。
翼龙:翼龙是生活在恐龙时代的飞行爬行动物,它们拥有巨大的翅膀,可以在空中滑翔。翼龙灭绝的原因还不确定,但是可能与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崩溃等有关。
旋壳类动物:旋壳类动物是海洋中的一个大类群,它们具有坚硬的外壳和复杂的身体结构。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旋壳类动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其中包括大西洋扇贝和长角牛头蜗牛等。
猛犸象:猛犸象是史前时期最为著名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它们生活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并且具有巨大的体型和长长的曲牙。然而,最后一只猛犸象于4000年前灭绝。
金毛狮子:金毛狮子是非洲地区的一种狮子亚种,其特点是毛发形态呈金黄色。由于人类对它们的狩猎和栖息地损失等原因,金毛狮子已经在野外灭绝。
巴布亚鹈鹕:巴布亚鹈鹕是一种生活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岛的鸟类,它们以其精美的羽毛和奇特的舞蹈着称。但是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过度捕猎,这种美丽的鸟类已经在自然界中消失了。
总之,我们需要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保护那些仍在地球上生存的物种,以免它们也像以上这些物种一样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
消息四:中科院古脊椎所标本馆成为全球自然藏品重要组成部分
据《光明日报》报道,近日,全球28个国家73家机构的学者联合发表论文,评估了世界各地自然博物馆的藏品,惊奇地发现这些博物馆保存着超过11亿件生物、地质、古生物和人类学藏品。其中,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标本馆成为了其中之一。自1929年建立以来,中科院古脊椎所通过数代赓续不断地完善和积累,现在已是亚洲最大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收藏之一,拥有46万余件化石和人类遗存标本,并向公众展示,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随着数字技术、同位素技术、成像技术、基因组技术以及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自然博物馆的使用方式和可能的应用范围也在逐渐拓展和改变。这将为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博物馆有什么意义?
博物馆是一种保存和展示文化、历史、科学和艺术品的机构。它们不仅是记录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向公众展示和传承这些珍贵遗产的场所。博物馆在人类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首先,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宝库。博物馆内收藏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历史、科学和艺术品,这些文物和遗产见证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同时也传递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精髓。通过向公众开放展览,博物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和文化的机会,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和身份认同。
其次,博物馆是知识普及和教育的平台。博物馆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基地,同时也是向公众传播知识和启迪思维的场所。博物馆通过展览、讲座、互动体验等形式,向公众传达各种学科的知识和信息,激发人们对于自然、历史、科学和艺术的兴趣,帮助人们拓宽视野和提高文化素养。
最后,博物馆是社会文化交流的桥梁。博物馆作为一个开放的场所,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通过博物馆的交流和合作,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历史和科学等领域得以相互了解和交流,增进了人类之间的友谊和互信,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融和发展。
总之,博物馆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精神载体,同时也是向公众展示和传承这些珍贵遗产的场所。它们在历史、文化、思想、美学和社会发展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